
【經(jīng)典相機】海鷗:一個時代的回憶
“海鷗” 是中國最著名的照相機品牌,創(chuàng)立之初名為 “上?!?牌,以城市命名。從 1968 年開始由于出口的原因,改為 “海鷗牌”。相機由上海照相機廠生產(chǎn),該廠曾生產(chǎn)出一系列經(jīng)典照相機,是中國照相機制造業(yè)的楷模,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。

無論 1950 年代的 58-Ⅰ、1960 年代經(jīng)典的海鷗 4 系列、1970 年代的東風和紅旗相機,還是 1980 年代風靡一時的海鷗 DF,都是國內同時期最優(yōu)秀的相機產(chǎn)品。這些照相機,至今仍然受到收藏界的追捧,特別是 58-Ⅰ、東風、紅旗被視為珍品。
上海照相機廠的變遷
《上海輕工業(yè)志》記載,上海照相機工業(yè)起源于 1920 年代初。民國時期,上海就有了簡單的照相機生產(chǎn)企業(yè)。因為上海照相機制造技術水平高、起點高。
1957 年初,上海市委、市政府決定由上海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顧訓方牽頭,成立照相機試制領導小組,上海鐘表眼鏡公司承擔試制任務。9 月,6 人試制組成立,并確定以德國徠卡 3B 型 35 毫米小型照相機為參考樣機,在四川中路南京東路口惠羅公司大樓四樓一間辦公室開始試制。

樂秀山先生原是冠龍照相器材商店的照相機修理技師,從事照相機修理有 20 多年,對各種進口照相機的性能比較熟悉,對機械加工技術也不陌生,所以由他主持試制,并從上海醫(yī)療器材廠借來鉗、焊技工戴有明,從上海廣播器材廠借來車工王良才組成機械小組。
樂秀山先生采用手工敲打、挫磨等手藝,加工出一個個零件和技術難度最高的快門。經(jīng)過 6 個多月的日夜奮戰(zhàn),試裝完成第一個機身。
相機鏡頭由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設計,加工任務由吳良材眼鏡公司吳高峰負責,他們沒有專業(yè)的設備,也是利用磨眼鏡的設備,手工打造出第一只 50mmF3.5 鏡頭,去外灘試拍,一次成功。
拍攝的上海大廈等照片,畫面清晰,效果令人滿意,為建立上海照相機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
1958 年 1 月,地方國營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成立,他們邊建廠、邊試制,2 月份遷入新廠址延安西路 718 號,人員增加到 30 人,設立金工、光學、裝配三個車間,一方面逐步改手工加工為機械加工,使零部件加工機械化、模具化,另一方面從日本進口光學玻璃,加工生產(chǎn)光學鏡頭。
從 3 月 1 日起,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劃歸上海市輕工業(yè)局所屬文教用品工業(yè)公司領導,并抽調大批人員,充實力量,全廠增加到 200 多人。
當年,在慶祝 “五一” 國際勞動節(jié)的上海市輕工業(yè)局的游行隊伍中,首次出現(xiàn)了一支身背 20 架上海牌 58-1 型照相機的隊伍,58-1 型也是上海照相機廠生產(chǎn)的第一批產(chǎn)品。
10 月,隨著大明譽寫用品廠、海通工藝社、正豐五金工業(yè)社、勤聯(lián)文具廠、施鶴記電鍍廠等企業(yè)的并入,上海照相機廠在 11 月 1 日正式成立,廠址遷至南蘇州路 175~185 號大樓,設立 6 個車間,工廠初具規(guī)模,擁有建筑面積 1500 平方米,職工 405 人,設備 434 臺,正式開始生產(chǎn)第一批上海牌 58-1 型照相機 100 臺。

上海牌 58-Ⅰ 型 35 毫米平視取景照相機,鏡頭最大孔徑 F1:3.5(當時標注方式——編者注),焦距 50 毫米,最近對焦距離 1.1 米,快門時間有 T 門、B 門、1~1/1000 秒。
旋鈕式卷片、自動停片、自動記數(shù),是國內首架最高檔次照相機,共制造了 1198 臺。58-1 型照相機具有較高的機械工藝水平,采用了大工業(yè)的生產(chǎn)模式,是中國真正意義上機械化量產(chǎn)的照相機,它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照相機開始走向正規(guī)。
隨后,由于 58-1 型制造復雜,造價高,上海照相機廠設計出簡化版本 58-Ⅱ 型,并改進了生產(chǎn)工藝,生產(chǎn)了六萬臺以上。
1960 年代初,國防、公安、新聞、醫(yī)療、科研、體育等領域急需大批照相機,各級領導非常重視照相機工廠的建設。上海市副市長榮毅仁、全國人大代表羅瑞卿、肖勁光、陳庚同志先后來上海照相機廠視察。
在上海舉辦 “日本工業(yè)展覽會” 期間,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(yè)株式會所秋山靜一營業(yè)技術課長也來廠參觀,可見當時發(fā)展照相機工業(yè)的重要性。
1960 年,上海照相機廠根據(jù)第一機械工業(yè)部要求,新建軍工保密車間,生產(chǎn)軍用產(chǎn)品。這一年,上海照相機廠共生產(chǎn) 58-Ⅱ 型和 201、202 型 120 折疊式照相機 6.13 萬架,生產(chǎn)木質座機和外拍機 5900 架(上海照相機三廠),330 軍品相機、602 型顯微攝影儀及 S-1 型曝光表、三腳架、閃光燈等照相器材也陸續(xù)投放市場,使該廠的產(chǎn)品占全國產(chǎn)量的 53.9%。

1961 年開始,國家遭遇經(jīng)濟困難,照相機銷售疲軟,商品積壓。9 月份,58-2 型相機停產(chǎn)。1963 年起,按照國家 “調整、鞏固、充實、提高” 的八字方針,上海照相機廠的產(chǎn)品線進行了相應調整。
1964 年,該廠首創(chuàng)的上海 4 型 120 雙鏡頭反光照相機,因款式新、質量優(yōu),受到用戶歡迎,首次參加廣州交易會,與香港客戶一次成交 300 架,年末出口 2300 架,開創(chuàng)了中國照相機出口的先河。

上海 4 型 120 雙反,無論從外觀,還是內在質量,都標志著中國照相機生產(chǎn)技術走向成熟,且為中國照相機行業(yè)樹立了一個標桿和典范。尤其是海鷗 4B 的投產(chǎn),更是適應了國內市場的消費水平,為老百姓提供了物美價廉的攝影工具,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業(yè)余文化生活,也為今天留下了眾多的老照片,其價值不可估量。
1964 年,上海照相機廠還曾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高級單反相機——上海 DF-7 型,可惜由于工業(yè)基礎薄弱,未能批量生產(chǎn)。


1965 年,上海 203 型照相機也正式投放市場并出口。1966 年上海 205 型照相機投產(chǎn),工業(yè)用單反 DF-AB 型 35 毫米照相機也開始試制鑒定。
1966 年起,由于 “文革” 影響,上海照相機廠的生產(chǎn)和管理受到干擾,但產(chǎn)品仍然供不應求。1967 年 5 月,上海照相機廠 DF 型 35 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投產(chǎn)。1968 年,為適應出口需要,改原商標上海牌為海鷗牌。
1969 年,上海照相機二廠部分職工 200 人和 205 型新品照相機及全套技術資料、專用設備,遷往江西光學儀器總廠,支援內地建設。


在此期間,技術人員們加強了新產(chǎn)品開發(fā)力度,研制成功東風牌 6920 型 120 單鏡頭反光照相機、紅旗牌 20 型 35 毫米平視取景照相機、體育計時照相機、一次成像照相機及示波、微縮、魚眼等各類專業(yè)相機共 29 個品種 4853 架,拓展了照相機產(chǎn)品的應用領域,提高了設計能力及制造水平。
1973 年開始,國家投資 6271.3 萬元,在松江新建占地面積 11.2 萬平方米、建筑面積 11 萬平方米的上海照相機廠新廠房。1978 年,上海照相機廠、上海照相機二廠、上海照相機五廠 3 廠合并成立上海照相機總廠,遷往松江,10 月投入生產(chǎn)。至 1980 年,上海照相機總廠照相機年產(chǎn)量達到 20 萬架,成為全國最大的照相機專業(yè)生產(chǎn)企業(yè)。

海鷗的轉型、輝煌和沉寂
可以說,海鷗相機為國家、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從軍用產(chǎn)品,到醫(yī)藥科學實驗用工業(yè)照相機,品種豐富,不僅保證了祖國建設的發(fā)展和需求,還銷售到海外,為國家賺取外匯。民用產(chǎn)品更是為推動群眾性的攝影熱潮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。
但 1980 年代初,隨著進口彩擴設備的增多和大量涌入國內的 135 彩色膠卷,日產(chǎn)塑料制機身、自動曝光、自動過片的 35 毫米傻瓜機大量出現(xiàn),135 相機開始流行,迫使上海照相機總廠大幅度調整產(chǎn)品結構,從主要生產(chǎn) 120 相機轉向專門生產(chǎn) 135 相機。

先后生產(chǎn)了 KX 型 135 電子快門照相機,206、207、KJ 系列 135 手動過片、手動曝光平視取景照相機,DF 系列、DF—1ETM 單反相機,新開發(fā)了海鷗 88 型、C35F 等平視取景 35 毫米照相機。
1986 年底,上海照相機總廠與日本美能達照相機公司通過談判引進了美能達 X—300 照相機的生產(chǎn)線,開始組裝帶有光圈優(yōu)先功能的美能達 X—300 型相機。至 1985 年,上海照相機總廠各類照相機年產(chǎn)量達到 53.51 萬架,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。
1988 年 1 月 30 日,上海海鷗照相機公司成立。它以上海照相機總廠為主體,由 21 家跨地區(qū)、跨行業(yè)的單位參加,核心企業(yè)由上海照相機總廠、上海照相機二廠、上海照相機三廠、上海照相器材二廠和上海有色光學玻璃廠 5 個單位組成,擁有職工 6832 人、固定資產(chǎn) 1.22 億元,占地面積 15.7 萬平方米。

1989 年,該集團公司生產(chǎn) DF-30O 照相機 13169 架,國產(chǎn)化率達 5O%,產(chǎn)品銷往瑞士、美國、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,成為出口的主導產(chǎn)品。
遺憾的是,海鷗相機在 2004 年正式停產(chǎn),銷售數(shù)字定格在 2066 萬臺,曾經(jīng)風靡一時的海鷗相機從此沉寂。雖然后來又成立了上海海鷗數(shù)碼照相機有限公司,近年來也推出了一些數(shù)碼相機新品,但已輝煌不再。
海鷗的代表作
上海照相機廠在四十多年的生產(chǎn)中,產(chǎn)品種類繁多,但真正體現(xiàn)該廠設計、制造水平的還是兩臺沒有以海鷗命名的相機:紅旗 20 型和東風 120 單反照相機。
紅旗 20 型照相機以當時世界上最優(yōu)秀的徠卡 M3 為藍本,在中國照相機制造史上具有特殊地位。該機性能優(yōu)越,構造精密,大光圈鏡頭成像優(yōu)異,平視取景,雙影重疊對焦,有消視差機構,更換鏡頭時取景框可顯示不同鏡頭焦距的取景框。
該機的快門速度為 B、1-1/1000 秒,采用橫走式布簾機械快門,配套鏡頭有三款,分別是 35mm F1.4,50mm F1.4 和 90mm F2.0。紅旗 20 型相機的后背采用了與徠卡 M4 相同的大開門設計,使裝卸膠卷更方便快捷。但該機零部件多,結構復雜,成本過高,只生產(chǎn)了 271 架后就停產(chǎn)了。

東風 120 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以當時世界上最優(yōu)秀的哈蘇 500C 為藍本,采用鏡間中心式快門,快門速度有 B、1-1/1000 秒,單鏡頭反光取景,磨砂玻璃對焦,可換鏡頭和后背。
配套鏡頭有四款,分別是 50mm F1.4(沒錯,就是 F1.4 的 6×6 中畫幅鏡頭,放在今天也是高大上的存在)、80mm F2.8、150mm F4 和少量 35mm F1.4。
由于設計時片面追求 1/1000 秒最高快門速度等指標,國內材料、加工工藝水平都跟不上,快門彈簧拉斷等問題頻頻發(fā)生,多次改進都未能改善,加上成本過高,當時市場價高達 9000 多元(當時一套進口哈蘇也只有 2000 多元),只生產(chǎn)了 97 臺就停產(chǎn)了。

東風、紅旗都是當時李先念副總理指示、文革領導小組負責人江青親自主持開發(fā)的,是向國慶 20 周年獻禮項目,調集了當時全國最優(yōu)秀的技術力量 “攻關”,功能和性能向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水平看齊,不惜血本,設計和制造工藝達到了當時國內頂尖水平。
特別是紅旗 20 型的生產(chǎn)標志著中國具備了制造高檔照相機的能力。相機的商標字體采用了毛澤東主席的書法,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、政治意義和極高的收藏價值。
海鷗曾走過輝煌的歷程,是中國民族工業(yè)的驕傲,億萬人心中的自豪。可惜,數(shù)碼時代風光不再。對于 “海鷗”,我們只能無限懷念了。
(圖文:丁春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