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經典相機】不朽的蔡司 Ikoflex 雙反
19 世紀末期和 20 世紀初期,柯達(Kodak)一口氣推出了幾十種不同規(guī)格的膠卷。1900~1901 年,柯達推出了兩臺布朗尼(Brownie)方箱機,使用當時柯達新推出的帶有背紙的第 117 號和 120 號膠卷。
后來,祿來公司在新推出的三鏡頭立體相機 Rollfilm-Heidoscop 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膠卷(當時被稱為布朗尼膠卷)。這種相機原設計是每次用兩只鏡頭拍攝不同角度的兩張照片,然后用特殊的立體觀景器觀看這兩張照片,就能獲得立體影像。遺憾的是,祿來發(fā)現(xiàn)大部分顧客為了節(jié)省膠卷,都擋住一只鏡頭用,一次只拍一張。
1928 年,祿來干脆去掉一個鏡頭重新設計,于是就有了 120 雙反相機。在此后的歲月里,祿來雙反相機 Rolleiflex 聲名大振,在雙反相機領域一家獨大。唯一能與它競爭的就是同樣來自德國的蔡司依康(ZeissIkonAG)公司。

1926 年,蔡司收購了 Ica、Contessa-Nettel、Ernemann、Goerz 四家公司,成立了蔡司依康(ZeissIkonAG)。在 1930~1950 年代,蔡司依康在座機、方箱相機、折疊相機、旁軸相機、單反、雙反相機等幾乎所有類型相機的制造上都卓有成就。即使在雙反領域,蔡司也能與 Rolleiflex 抗衡,抗衡的產品就是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雙反相機。
二戰(zhàn)前的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雙反
1934 年,蔡司依康推出依康福萊克斯首款雙反相機— 咖啡罐(Ikoflex Coffeecan)。這臺相機功能和造型上都很有特點,外觀像個咖啡罐,頂蓋模仿金字塔的造型。它采用 Novar 80mm F4.5 鏡頭和最高快門速度只有 1/100 秒的 Derval 快門。
光圈、快門的操作都在快門機構上,可以用 120 膠卷或者 620 膠卷。它的過片系統(tǒng)與眾不同,膠卷是橫向的,打開相機底蓋能把膠卷倉抽出來,六邊形前臉的最下面有一個過片用的杠桿,機身的左側有紅窗、右側有計數(shù)。它的對焦系統(tǒng)也與眾不同,六邊形前臉的左手邊中間是對焦桿,最上邊則是距離標尺和景深標尺。
1935 年 4 月,這種金字塔風格的頂蓋被極大簡化,頂蓋中心加上了 ZeissIkon 的 logo,一直生產到 1936 年 7 月。

1936 年 7 月,“咖啡罐” 停產,依康福萊克斯 I 型(IkoflexI)和Ⅱ型同時推出。它們重新設計了整體造型,方正的風格被后來的機型繼承,奠定了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的整體形象。I 和Ⅱ型都是后上開蓋,膠卷從下往上走,紅窗在底蓋,采用后來常見的旋鈕過片方式;右側最上面的大圓鈕是計數(shù),左側是對焦裝置,盡管還是用一個扳桿來對焦,但已經具備旋鈕對焦的特點了。
I 和 Ⅱ 型的區(qū)別主
1938~1940 年,蔡司嘗試了同時生產銷售三種機型的策略。1938 年,蔡司依康(ZeissIkon)推出了 Ⅲ 型,與 I、Ⅱ 型同時銷售。1939~1940 年,I、Ⅱ 型都不再生產,蔡司重新推出了一款依康福萊克斯 I 型(IkoflexI),并把Ⅲ型改稱為 Ⅱ 型,又新推出了一款 Ikoflex Ⅲ。
這個時候蔡司的廣告上還有天塞(Tessar)鏡頭的 Ⅱ/Ⅲ 型,蔡司在意大利的廣告標有價格,I 型賣 895 里拉,Triotar 鏡頭的 Ⅱ/Ⅲ 型賣 1350 里拉,Tessar 鏡頭的賣 1725 里拉,阿爾巴達取景器的Ⅲ型賣 2825 里拉。在德國,Triotar 鏡頭的 Ⅱ/Ⅲ 型賣 144 帝國馬克,天塞(Tessar)鏡頭的賣 186 帝國馬克。
1938 年的依康福萊克斯Ⅲ型(Ikoflex Ⅲ),也就是 1939~1940 年推出的 IkoflexⅡ型(IkoflexⅡ),現(xiàn)在被寫成依康福萊克斯Ⅲ/Ⅱ型(IkoflexⅢ/Ⅱ),以便與 1939~1940 年推出的依康福萊克斯Ⅲ型(IkoflexⅢ)相區(qū)別。
它實際上是 IkoflexⅡ 型的改進版,對焦方式改為轉動旋鈕, 增加了顯示光圈值、快門值的兩個小窗,在右側前上方增加了一個快門按鈕,最高快門速度降到 1/400 秒。它有兩種銘牌,前期和Ⅱ型一致,后期把鍍鉻改成了黃銅。
1939 年,蔡司依康重新設計了依康福萊克斯 I 型(IkoflexI),生產了 13 年之久。停產后又推出了 Ia、Ib、Ic 型。早期的 I 型前臉是圓弧形的黑色裝飾,后期就改成了方形的鍍鉻裝飾,并采用Ⅲ/Ⅱ型的快門按鈕設計。鏡頭和快門的性能也提升了,焦距改成 75 毫米,最高快門速度提高到 1/250 秒。

1939~1940 年,蔡司依康推出的第二款依康福萊克斯Ⅲ型(IkoflexⅢ)是一臺另類的高端產品。它與依康福萊克斯 I 型(IkoflexI)、依康福萊克斯Ⅲ/Ⅱ型(IkoflexⅢ/Ⅱ)一起銷售。Ⅲ是在 Ⅲ/Ⅱ 的基礎上改進的,最明顯的區(qū)別是搖把過片和阿爾巴達取景器,計數(shù)方式也有所調整。
Ⅲ型鏡頭首次使用了著名的 Tessar 80mm F2.8 鏡頭,并把 Compur-Rapid 快門速度提高到 1/400 秒。Ⅱ、Ⅲ/Ⅱ、Ⅲ 型都是 Compur 快門,但最高快門速度卻分別是 1/500 秒、1/300 秒和 1/400 秒,反應出當時快門的發(fā)展特點。
二戰(zhàn)后的蔡司雙反
這時期的蔡司歷史比較復雜。1945 年德累斯頓被炸后,蔡司依康被迫分裂。西德在美國的支持下,借助蔡司的技術人員,1946 年成立西德蔡司(斯圖加特蔡司依康股份公司)。而蘇聯(lián)獲得了蔡司依康廠的設備、原料、圖紙,分配給了國內 KIEV、KMZ、LOMO 三個工廠,用剩下的物資成立了東德蔡司,1958 年并入 VEB 成為 VEB Kinowerke Dresden。
隨后,西德蔡司和東德蔡司針對商標權展開了反復爭奪。不過,依康福萊克斯 I 型雙反相機(Ikoflex)I 在西德和東德都繼續(xù)生產,東德生產的 Ikoflex I 型鏡頭上標上了 Carl Zeiss Jena 字樣。

1950 年,蔡司依康(ZeissIkon)推出了 IkoflexⅡa,結束了長達 9 年僅有一臺雙反相機在產的局面。Ⅱa 定位于高端機,在 Ⅲ/Ⅱ 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左側的過片和記數(shù)裝置及前面板,并把鏡頭升級為 Zeiss-Opton Tessar 75mm F3.5,最高快門速度也提高到 1/500 秒。
1953 年,IIa 生產了三年后就再一次升級,IIa 晚期版再一次改進了前面板并升級成 Synchro-Compur MX 快門,把調整快門、光圈的方式改為小撥輪,把顯示快門、光圈值的窗口合并為一個。

1952 年,Ⅱ 型再一次升級,升級版叫 Ikoflex Favorit,也就是Ⅱc,增加了 LVS 測光表,并在機身左側增加了一個快門裝置,機身后背的打開方式也進行了小小的改進。
II 系沒有 IIb,因為 Ib、Ic 都是 1956 年推出的,比 IIc 早了一年,但 II 系統(tǒng)同時在產的只有一臺,Ⅱc 生產的四年里沒有不帶測光表的 II 系機型。

在西德,Ⅱ 型是高級機型,I 型是基礎機型,它們的差別最主要體現(xiàn)在鏡頭和快門上。西德蔡司設計的第一個 I 型機身是 1952 年的 Ia,它是在 Ⅱa 推出后的第三年參考了 Ⅱa 對依康福萊克斯 I 型晚期版進行升級的。
除前臉和銘牌外,Ia 和 Ⅱa 在外型上基本是一樣的。Ia 采用了全新的快門 Prontor-SV,它的光圈、速度等全部操作都還在快門上,最高速度 1/300 秒,有 Novar 和 Tessar 兩種鏡頭。
1954 年,采用 Novar 鏡頭的 Ia 在美國賣 95 美元,Tessar 鏡頭的賣 120 美元,Super Ikonta Ⅲ 也是同樣的鏡頭和價格策略,而 IkoflexⅡa 賣 159 美元。1957 年,Ⅱc 推出后的售價是 209.5 美元。
1956 年,Ia 停產,其升級版,采用天塞(Tessar)鏡頭的 Ib、Ic 同時推出。兩款新機重新設計了頂蓋上的 Logo 和前額的銘牌、在機身左側增加了一個快門裝置,快門升級成 Prontor-SVS,Ic 比 Ib 多了 CdS 測光裝置。1959 年,Ib 停產。Ic、Ⅱc 兩款帶有測光功能的機型繼續(xù)生產至 1960 年停產。至此蔡司雙反成為絕響
蔡司依康福萊克斯雙反的一些設計特點
蔡司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的產品策略是同時有基礎機型和高級機型,一個機型里又以快門和鏡頭作區(qū)分,有多個品種可以選擇。
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的演變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,第一個時期是前、后期的咖啡罐(Coffeecan)。此時蔡司只是嘗試一下雙反。第二個時期是二戰(zhàn)前后的 I、Ⅱ、Ⅲ/Ⅱ、Ⅱ、Ⅲ、I 型。
第三個時期是 1950 年代的幾個機型,分為基礎的 I 型 3 款和高級的 Ⅱ 型 3 款。它們都在西德生產,鏡頭都標有 Zeiss-Opton。這里面,高級機型基本上是天塞(Tessar)鏡頭,前期是白頭,后期有鍍膜。而基礎機型基本上是 Novar 鏡頭。蔡司非常推崇自己的天塞(Tessar)鏡頭,它給自己的高級相機配的基本上都是天塞(Tessar)鏡頭。
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是半自動停片,它有一個紅窗,但是只要在紅窗中確定 1 的起始位置就可以,然后把計數(shù)器推到 1,自動停片就開始工作了。拍完 12 張之后,過片旋紐可以一直轉動,再一次把計數(shù)器推到 1,自動停片的計數(shù)器又可以開始工作。
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的前臉明顯分為五個類型:咖啡罐的六邊形(1934~1936),早期 I、Ⅱ 的圓弧無窗型(1936~1938),Ⅲ/Ⅱ、Ⅲ 和早期 Ⅱa 的撥桿兩窗型,晚期 I、Ia、Ib、Ic 的撥桿無窗型(1939~1960)、晚期 Ⅱa、Ⅱc 的撥輪一窗型。
沒有光圈、快門值顯示窗口的機型,光圈快門的所有操作都在快門上進行;而帶有顯示窗口的機型則精心設計,特別是后期 Ⅱa、Ⅱc 型,用兩個精致的撥輪調整鏡頭光圈和快門速度值,拍照的時候從上方的一個小窗口直接看到讀數(shù),非常現(xiàn)代和人性化。

大多數(shù)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沒有測光,蔡司推薦使用 Ikophot 測光表。只有最晚期的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Ic 和Ⅱc 有測光,Ic 是硫化鎘光敏電阻測光,Ⅱc 則是 LVS 測光。
它們都是在取景器的屏幕上列半圈曝光值出來,有一個聯(lián)動的指針指示出正確的曝光值。Ic 和 Ⅱc 的對焦旋鈕上有一個曝光計算器,上面可以設置感光度、快門速度、光圈大小,有一個指針指向曝光值,當指向的曝光值與取景屏上的一致時,就得到了正確的光圈快門組合。
Ikoflex 的附件
早期,依康福萊克斯(Ikoflex)的附件極少,只有基礎的皮盒、背帶、遮光罩,加上編號 1305/14 的黃鏡和 995/41+995/16、995/42+995/43 兩套近攝鏡。到 1939 年依康福萊克斯Ⅲ(IkoflexⅢ)推出,附件逐漸增多,濾鏡已經有黃、黃綠、橙、紅 4 種了,還有了兩只 Proxar 近攝鏡。由于 IkoflexⅢ 使用了獨特的阿爾巴達取景器,它有一只代號 851/45 的取景器罩子。

二戰(zhàn)后的依康福萊克斯附件較多,機身上都有閃光燈同步插孔,可以用聯(lián)閃線連接 Ikoblitz 閃光燈或 Ikotron 電子閃光燈。它們也都可以使用 35.5 毫米和 37 毫米兩種濾鏡,各種顏色的濾鏡增加到 6 種,代號 371。
蔡司還升級了近攝鏡 Ikoprox,它有兩只,分別是代號 937/05 的 0.5 米版和代號 937/1 的 1 米版,拍攝距離分別是 0.3~0.5 米和 0.5~1 米。外觀為葫蘆形,直接卡在取景鏡頭和拍攝鏡頭上。
類似造型的還有一只偏振鏡 Ikopol,代號 337。蔡司還生產了一種叫作 Ikoflex Prismatic Eye-level Focusing Device 的眼平取景器,代號 400/16,它卡在打開的腰平取景器上,里面有五棱鏡,可以把取景屏上左右相反的圖像轉化為與人眼看到的相同。
Ikoflex 的選擇和使用
從收藏的角度說,第一臺蔡司雙反依康福萊克斯咖啡罐(Ikoflex Caffeecan)和比較特殊的依康福萊克斯Ⅲ(IkoflexⅢ)更引人注目。依康福萊克斯Ⅲ(Ikoflex Ⅲ)最早使用了天塞(Tessar)鏡頭,擁有蔡司雙反相機里最大的光圈,還在腰平取景器的頂蓋上加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阿爾巴達取景器。但它年代較早,用于拍攝的話,最好是保養(yǎng)一下。

從實用的角度說,二戰(zhàn)后西德蔡司設計和生產的三臺 I 型和三臺 Ⅱ 型更適合使用。蔡司雙反是以鏡頭和快門區(qū)分檔次的,I 型的快門性能比不上 Ⅱ 型,操作和內部結構也有所不同。Ⅱc 的快門釋放機構、計數(shù)裝置都容易出故障。
比較之下,晚期 Ⅱa 是蔡司雙反中最適合使用的一臺。在 1950 年代末,依康福萊克斯Ⅱa(IkoflexⅡa) 和 ContaxⅡa、SuperIkontaIV 一樣都是蔡司主推的高檔產品。
美國的一位相機維修師傅 Mark Hansen 修過很多依康福萊克斯,他認為 Ia 是故障率最低的版本,而 Ⅱc 有一些質量不過關的部件,故障率稍高。

二戰(zhàn)后的依康福萊克斯操作基本相似,順序是:上卷后合上后背,過片到底蓋的紅窗里看到數(shù)字 1,然后關上紅窗,按下機身右側的銀白色滾輪后逆時針轉動到計數(shù)窗里出現(xiàn) 1,這時候相機就進入自動停片和自動計數(shù)的狀態(tài)了。
依康福萊克斯的快門按鈕在機身右側前上面,它有兩個巧妙的設計,一是頂蓋關上之后會卡住快門按鈕,二是有一個小窗口,里面為紅色時表示上弦完成可以拍攝。
Ib、Ic、Ⅱc 在機身右側中前方還有個快門裝置,它是在這里釋放快門的,上前方的那個快門鈕用來接快門線。依康福萊克斯調整快門速度需要在過片上弦前進行,沒有雙重曝光功能。
就我的體驗而言,依康福萊克斯是非常好的一臺雙反,并不比祿來福萊克斯差。